
昆都侖召為第一世東-甲木蘇桑布進京朝見時,初為一座小廟稱為“介布仁”,乾隆時始成規模,乾隆皇帝賜名"法禧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經歷20余年才全部落成。清朝時期,昆都侖召是烏拉特中公旗的旗廟,隸屬清朝理藩院管轄,地位與藩王一致,是皇親和各旗王爺們禮佛祈福的地方。下轄34個中公旗境內的寺廟。并御賜膳召地數萬畝,同時為昆都侖召120名喇嘛核定了薪俸。早于昆都侖召建造的小黃廟。
清朝乾隆年間,昆都侖召形成了以朝克沁獨貢(中心大殿,占地1161平方米,8進81間,又稱大經堂)為中心,東西活佛府相呼應,殿宇樓閣28座,僧房和甲巴(后勤處)60余座,藏經和安放舍利子寶(白)塔3座,庚毗廟(黃廟)在后。占地160多畝,構成不規整的布局。

昆都侖召北依陰山,東臨石門水、南俯黃河的宏大規模。鼎盛時期,昆都侖召常住僧人達到1500多人,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昆都侖召有東西兩位活佛轉世系統,東活佛共傳七世,西活佛共傳六世。西活佛主司建設和政務往來,東活佛主持宗教活動、喇嘛管理等寺內管理。
昆都侖召大部分為藏式建筑,依山傍水,無圍墻環繞。北靠烏拉山,東臨昆都侖河。昆都侖召藏有大量蒙、漢、藏、滿文經書。2019年10月7日,昆都侖召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占地面積135423.43平方米。

昆都侖召最大建筑體為占地1161平方米的恰克沁獨貢,明柱60根,八進81間,整個殿宇金碧輝煌,宏偉磅礴。朝克沁獨貢四面墻上的壁畫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繪制著佛傳故事、密宗護法神和菩薩的形象?!拔母铩逼陂g被勒令刮掉,高僧丹巴柴德爾用白灰水粉刷遮蓋并佯稱已“銷毀”才得以幸存。
正門西側彩繪四大天王,殿內有五彩繽紛的佛教故事壁畫,供奉釋加牟尼、多羅菩薩、宗喀巴塑像,天花板上繪聲繪色有動物、龍鳳、花草和大寶云紋等裝飾圖案,其它建筑還有東側的東活佛府和王爺府、西側的西活佛府、哈撒兒府、扎巴,以及天主殿、小獨貢,藏經塔、加巴(后勒處)同音廟、小角亭等。建筑形式大多為漢藏式。
昆都侖召現存經堂、殿宇12座,住房約50座。殿堂內原有彩畫和塑像等多已圮毀,大經堂經過維修,仍是藏式風格的古建筑。

庚毗廟前為經堂后為佛殿,經堂為藏式建筑,門樓配置著歇山頂抱廈式建筑;佛殿為重檐歇山頂,瓦當橫列,飛檐斗拱,畫棟雕梁,是典型的漢式建筑風格。主臺供奉藏傳佛教四臂觀音,兩側及上方是藏傳佛教十八羅漢像。昆都侖召原有塑像3000多件,還有法器、殿頂銅幢、地毯、掛毯等?!拔母铩敝羞@些器物去向不明,大量經書被焚燒。
昆都侖召內僧人以蒙古人居多。清朝,當地蒙古人游牧生活,沒有固定的學校供孩子上學。昆都侖召乃承載了學校的功能。在藏傳佛教的課程中,有五部學門,分別為聲明、因名、醫方明、工巧明、內明。昆都侖召有醫院的功能,歷代都出有名醫,第六世西活佛達賴杰桑布便是知名醫生。聲明學包括語言文字及翻譯,昆都侖召為各民族文化融合之所。在昆都侖召學習的中公旗蒙古人金巴道爾吉,曾在1846年至1849年著有《水晶鑒》一書,對民族團結及遏制蒙古各部戰爭發揮了作用。
《水晶鑒》包含蒙古史、黃教史、哲學思想、人文歷史等重要文獻內容,被蘇聯、德國、丹麥等多個國家翻譯,是研究當時蒙古社會、蒙藏歷史、蒙滿歷史的重要材料。昆都侖召也是當時的診療機構,歷代都有濟世名醫為廣大群眾求醫問藥提供方便。
昆都侖召的精美壁畫和唐卡、栩栩如生的木雕泥塑、壯麗恢宏的建筑均為恒久的藝術展示。昆都侖召除藏文經卷外,還收藏有部分蒙古文經卷。
昆都侖召每年定期舉辦多種法會,除萬燈法會、嘛呢法會之外,還有哈撒兒祭祀、祭敖包、祭火等。每年農歷六月十九日、二十二日舉辦嘛呢會。昆都侖召除修持佛法及舉辦法會外,還負責祭祀哈薩爾殿,哈薩爾是成吉思汗的胞弟。昆都侖召祭祀哈薩爾的儀軌,已被內蒙古自治區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包頭市及九原區政府重視落實宗教政策,多次撥款修繕,特別是在2002年,一次投資50多萬元對召廟的主體部分——大雄寶殿、小黃殿進行了修繕,重新對內部、外部進行了彩繪、噴刷,修繕后的召廟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昆都侖召距今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地處西域要地,其宏大的建筑規模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構筑地方特色文化不可缺少的歷史信息庫。是清代時當地多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
昆都侖召地址:包頭市昆都侖區卜漢圖村委會東北300米處
昆都侖召門票:無
昆都侖召電話:
昆都侖召公交:59路卜漢圖村站
編輯:草原旅游 http://cylyw.cn